•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道教概貌

道士称谓

时间:2015/10/21 9:54:23   作者:   来源:   阅读:2434   评论:0
内容摘要: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者。《老子想尔注》云:“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①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谓“道士”亦具此义;偶尔使用术士一词,则带贬义,以别于道士。但是道士一词的含义仍很宽泛,例如约作...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者。《老子想尔注》云:“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①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谓“道士”亦具此义;偶尔使用术士一词,则带贬义,以别于道士。但是道士一词的含义仍很宽泛,例如约作于魏晋间的《老君中经》以道士为炼水银以作神丹,期得长生之人。葛洪《神仙传》更谓:“自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者,盖得道尤精者也。”②自东晋末南北朝以后,道士一词的意义便逐渐固定,杂见于这一时代新造的众经之中。如舍凡出家、居住道馆、诵经持戒、修斋行道,这些含义是方士一词所没有的。《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并谓以道为事,则称道士。《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谓出家有三种义:一出家,二入道,三舍凡,“总此三者,名为道士。所以名为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诫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③。《太霄琅书》按奉道之迹精粗不同,把道士分为在世、出世、在家、出家、游涉、幽居六种。《出家因缘经》分道士为七阶:“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淳净;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三者幽逸,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谓幽潜默遁,仁者自安;五者出家,谓舍诸有爱,脱落嚣尘;六者在家,谓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七者祭酒,谓屈己下凡,救度危苦。”④稍后,《三洞奉道科诫》亦按此划分,唯无“幽逸”;并云道士“乃方外之士也”,“今
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⑤唐道士朱法满按道士出家年龄分为五阶:“从七岁至十一名蒲车道士,十二至十四名清信道士,十五至十九名施惠道士,二十至六十名弘护道士,七十至九十名住持道士。”⑥另一种流行于隋唐(实发端于南朝梁代)的划分法,则按所受经箓法服之高低分为正一、高玄、洞神、升玄、洞玄、洞真、大洞、三洞、居山、洞渊、北帝太玄等类道士,其中三洞道士因经初盟、中盟和大盟,遍受三洞经箓而居于最高地位。传洞渊、北帝太玄二法者较少,故另外列类。居山道士则不一定传受法箓,亦另列一类。这种分法见于《三洞奉道科戒》和唐道士张万福所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等书中,而为宋初道士孙夷中集《三洞修道仪》所承袭。

   隋唐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男官,女称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稍晚,女道士则称道姑。更为晚近,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

   南北朝时代道士已多出家,但直到北宋,道士蓄妻室者仍多。宋人王木永说:“黄冠之教,始于汉张陵,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⑦宋皇朝曾严令禁止。至金元全真道兴起后,规定道士须出家住宫观。“火居道士”乃指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以别于出家的全真道道士。道士只是一般的通称。在历史上,或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因道教认为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各有深浅和高低,或因担任教职的不同,道士便有各种不同的称谓。

   择要简述如下:

       道人 最初与方士同义。《汉书·京房传》和《五行志》记西汉京房易法云:“道人始去,寒,涌水为。”“道人始去兹谓伤。”诸家注皆云“道人”即“有道术之人”⑧《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注引《献帝起居法》亦记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事。王充《论衡·道虚》云:“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⑨此处道人即谓有仙道者。道教创立之后,道人一词曾专门指道士,见于东汉至西晋间道书。例如《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多处提到道人,即具此义。《妙真经》云:“道人图生,盖不谋名。”AB《老君家令经》云:“道人百行当备,千善当著。”AC亦均指道士。南北朝时代,乃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以后,又以道人泛指道术之人,或指道士。宋元以降,常以“某某道人”为道士道号,如“林间羽客樗栎道人”等等。文人亦多取以为号,但以道人指道士更为常见。

       黄冠 黄冠一词始见于《礼记·郊特牲》指祭时所戴之冠。早期道教徒尚黄。《后汉书·滕抚传》载,汉顺帝末年,马勉反,“皮冠黄衣,带玉印,称黄帝”。AD《后汉书·皇甫嵩传》谓张角黄巾军“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AE。北朝佛教徒也说,张角、张鲁等始服黄衣。《南史·沈庆之传》谓:“僧昭别号法昭,少事天师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黄巾衣褐,醮于私室。”AF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 也作“羽士”、“羽人”。语出《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故乡。”AG本义为仙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栾大穿着羽衣,即象征能升仙。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居士 此称盛于南北朝。《老君存思图》云:“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缁,故号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习事超伦,谓之大觉。”AH但后世多不用此名,一般用以指称在家奉道的信众,如同佛教所称。或谓“道民”。

  先生 是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往来于吴会,人多师事之,孙策母尊其为“于先生”。AI《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及《晋阳秋》皆称嵇康尊道士孙登为“先生”。AJ《真诰·真胄世谱》称东晋道士许迈“即先生也”,后世道书即共尊其为“许先生”。

  自东晋以后,道士也可自称先生(但须盟誓于神或经众道士认可),并依其本命干支所属五岳方位而称“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称“某某先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以下简称《敷斋威仪经》)规定:“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法轮,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AK这在道教中成为定例。南朝宋以后,称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赐予高道的谥号,如“简寂先生”(陆修静)、“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远知,原谥“升玄先生”)、“体玄先生”(潘师正)、“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也有生前赐号,如“玄静先生”(李含光)。

        宋代赐“先生”号,是表示一种殊荣,其名位高于大师。但道教内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称道士,例如称褚伯玉为“褚先生”,陶弘景为“陶先生”,黄知微为“养正先生”,李志方为“李先生”等。

  真人 是一种尊称或修行名位。真人一词见于《庄子·大宗师》,指不惧水火、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异于常人者。《史记》载方士所谓真人“陵云气,与天地久长”LB,即仙人的别称。道教亦用此义,但用以指道行甚高的道士。如东晋南北朝道士已称张陵为“正一真人”,许谧为“上清真人”。《敷斋威仪经》谓道士称先生后,“于此学仙道成,曰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LC。唐代道士也有称真人的,如称王远知为“王法主真人”,孙思邈为“孙真人”,叶法善为“叶真人”。北宋神宗时曾定神仙封号,先“真人”,后“真君”。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