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为何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道教比起佛教来,道教兴起的时间比较晚。道教兴盛时期,当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影响很大。道教徒们想压倒佛教。当时道教初生时,最早抬出的祖师爷是老子,并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后来,道教觉得只有老君一个神不够用,比不上佛教的“三世佛”、“三身佛”气派,于是乎便造出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形成“三清天尊”。这“一气化三清”,可以说是佛教“三世佛”的翻版。换句话说,道教中的许多神祗从最高层到底层是跟佛教学习来的。
这三位天尊,在道教的较大宫殿中都有神像,叫“三清神像”。元始天尊居中,灵宝天尊居左,道德天尊居右。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两仪”(或阴阳“两仪”)。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
元始天尊一般供奉在道教三清殿的中央,头罩光环,手持丹丸,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末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灵宝天尊手持太极图(或手执如意)居元始天尊之左。“三清”中排在第三位的道德天尊,其神形宝际是根据先秦时代老子的形象演变而成,从古至今很多道教信徒都相信太上老君是“无上大道”的化身,是永世长存,常分身救世的至尊天神。
神就是“道”的人格神化,也就是道经所说的“一气化三清”。道教认为,三清住三天三仙境,各为“三洞教主”。所谓“三洞”,即是道教真经的三大部类:洞真、洞玄、洞神。元始天尊主洞真部,灵宝天尊主洞玄部,道德天尊主洞神部。因此,三清神又是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代表象。自唐、宋以来,三清尊神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的三清殿内。
三清尊神是道教哲理“三一”的象徽。《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无上大道化生为宇宙的混沌元气,由宇宙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衍化为天、地、人三才,由此产生天下的万事万物,一化为三,三即是一,因此,三清尊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