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老子传真

《老子传真》前言(2)

时间:2015/10/17 9:00:54   作者:春天   来源:石竹道文化   阅读:2692   评论:1
内容摘要: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老子传真》面世了。它的第一稿,草于1985年夏,没有跳出常人的窠臼,不过是我初学的笔记罢了。自知志大才疏的我,又为慢性胰腺炎所困扰,只好是边学习,边修炼,边探索,边写作,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1990年秋,应福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之邀,参加气功...
从自在的客体来说——
  一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日移月转,时代递降,人类愈失其本真,离道日远,此为大道历史之自然流变,而其终究复归于大道,复归于人类之本真。惟是今日之我人,与《老子》相隔远矣,这是时代的局限,亦是历史的鸿沟;
  一是自古以来,探索《老子》者虽然不下3000余家,历代辈出,各出己意,师其成心以自用,如何于此浩如烟海之中,游泳自如,兼收并蓄,执一以贯,而不致歧路亡羊?
  一是时代与历史的需求,人类自我觉醒之要求。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只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人生之塑造与升华,生命的流向,命运的走向,均与之息息相关。探索《老子》者,须从自我之人生需要与人类历史之时代需求相结合,而努力从事于大道科学,自可应运而兴,适时而动,心至功成;
  一是国家振兴,稳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尤是其活水源头——大道科学,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何况大道科学,乃为一切科学之母,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它不但是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亦是高深超越的科学,蕴蓄着伟大的科学智慧与物质力量。
  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相须为用,不可或缺。固然是难矣,却非可望不可即。只要有志于道,用心探索,自可积跬步以致千里,终抵于成的。我也有感于斯,勉为其难,既得益于前人,尤殷望于来者。
  《老子》五千言,世称《道德经》,传世流行的是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以及唐初傅奕依据北齐武平五年开项羽妾家所得抄本等核定的《老子古本篇》等。由于自2500年前流传至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虽然大同,而小异之处不少,诸家说解纷纭,莫衷一是。这是由于原本在年代久远的辗转传抄中,难免错简衍误之故。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老子》两种帛书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不避“邦”字讳,它的抄写年代,当早于高帝时期,可能于秦汉之际;乙本是隶书,独避“邦”字讳,而不避“盈”字、“恒”字,它的抄写年代,当早于文景时期,可能于高帝之际。甲本约写于公元前206一195年间,乙本约写于公元前194一180年间,距今均已2000多年,为目前所见《老子》最古的本子。
  但是,正如严灵峰说的,“如果从其内容上加以探究,帛书《老子》却具备了讹字、脱文、衍误、错简之诸种缺点,明白地说,是一种从来最古的本子,但却不是最好的版子。”我也深以为然。
  然而,帛书《老子》的出土,在老学的研究上,却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其内容虽说与现在的通行本相差不多,文字上则更接近于傅奕本,但毕竟又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甚至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研究老于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根据。”(许抗生)
  现在根据帛书《老子》,参照傅奕、王弼、河上公等版本,并吸收陈鼓应、张松如、罗尚贤、许抗生、朱谦之、张扬明、严灵峰、王垶、卢育三、高亨、马叙伦、蒋锡昌、吴静宇、余培林、郑良树、黄钊等诸多名家前辈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力求从全体大意上来把握其精神实质,尤于仿佛依稀之际,再三斟酌,择善而从。
  司马迁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列传》)原不分章,证之韩非本及帛书等,且系德前道后。今考虑历史流传,并已遍及世界,故仍按通行本分章,不予更动,以利于传布。
  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的确是汹涌澎湃,大势之所趋,不是出于人力之所为,而是人类历史的命运所内蕴的自身的要求,即从对自然、对自身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也即是历史必然性的作用。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于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者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现在世界上译本,据说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克努特·沃尔夫《西文道教书目》),可谓盛况空前。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徐方平说:“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它包括相对论所研究的宇观世界和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微观世界,这些世界中呈现着像老子所描绘的‘道’的状况。”(《老子、现代科学家与直觉思维》)“玻尔认为量子论的认识问题在中国老于那里已经碰到了。”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王金怀《老子是全世界尊敬的伟大先哲》)“李约瑟在晚年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名誉道家’。我把他称为‘当代新道家的先驱’。”“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的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董光壁《当代新道家》)
  葛荣晋说的好:“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只有我们把这些社会价值揭示出来,才能把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道家思想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后期道教学者极力追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从自然哲学转到生命哲学,再具体化到人体功能的深入探究,从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自然大生命与人体小生命的同构与互动的角度,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出许多人体功能的自然节律,促进了中国特有的道术科学和养生妙术。”(萧萐父《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序)
  日本物理学家场川秀树,1968年,他首次指出老子是在2000多年前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他以“返老还童”比喻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检年在《当代新道家》的序中,还进而为这种“复归”从哲学高度指出它正如思格斯所说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
  这些发自心灵的呼唤,它们不正是人类向自然、向道复归的时代回音吗?他们不正是以老子之心为心,用真诚的眼光关注着这种大复归的进军吗?他们不正是以全生命的力量来号召着、期待着世人们涌入复归的进程吗?
  历史呼唤高度,人类需要老子。
  窈兮!冥兮!遥遥传来老子热切的呼唤:
  人类啊!自然之子呀!“反者,道之动”,复归于自然之道吧!
  恍兮!惚兮!我仿佛看到老子身披褐袍,跨越2500年的时空,飘拂着长须,漾溢着慈祥的笑容,焕发着青春,踏着金光闪闪的大道,向着现代的人们走来,走进他们的心中,其四周以至环宇,弥漫着紫气,太空中依稀呈现一幅对联:
  一本传世,道德化无极;
  万法归宗,溪河奔大海。
  际此中华民族处于振兴,人类面临转折的新时机,老子大道重见于世,实势成之,为历史之所固然。我也有幸,敢作野人献曝,实乃自身探索《道德经》,身体力行的自然产物,亦人生之不得不然。
  《老子传真》实际是我学习古今众多前人成果的心得,其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王弼、傅奕、河上公、范应元、宋常星、肖天石和任继愈、朱谦之、许抗生、张松如、陈鼓应、尹振环、牟钟鉴、葛荣晋、董光壁、卡普拉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他们,我是寸步难行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于道已然是强名强字、强为之形容的,我也何人,敢为之传真?此中难处之大,亦难以言说,原非我之所能胜任,自知鄙陋,勉力而为,愿效驾马不舍,藉作铺路石子而已。

标签:老子 传真 前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老子传真》第一章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