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庙宇称宫、观之由来
宫:宫在古代是对房屋的通称,并没有特殊涵义。《尔雅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后来给“宫”赋与了特殊尊崇的涵义,成为封建帝王住所的专用词。
道教庙宇是祀神之所,一些由帝王兴建的庙宇和规模较大的庙宇,经过帝王的颁赐名额亦可称“官’。封建帝王提义兴建的庙宇,自然是“建”的了。如唐玄宗作太清宫以祀老子。 也有些是道人自己积资募化修建的庙字,通过某种关系,经帝王“赐额”升格为宫,如果能多少给些钱财,也就可以冠以 “敕-建”的头衔了。这些称“宫”的庙宇如。元、太宗、乃马 、真皇后执政时的第三年即公元1244年,山西永济县的永乐祠堂被烧毁,朝中大臣们议论,认为永乐祠是吕纯阳的仙迹,“祠而祀之事涉简陋。可改为纯阳万寿官”。命李真常选道望隆盛,人们具 者,前往修建。李真常派潘冲和前往.以几年时间建成,直到现在还称作“纯阳万寿宫”。 由于宫地处永乐镇,故称“永乐宫”。是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纯阳宫的全称叫做“建大纯阳万寿宫”。又如:金•明昌六年即公元1195年,“朝省新法,以祖无额,例没于宫”。当时知常住持祖庭,他于承安丁巳年即公元1197年到山东去见邱祖,邱祖把所有资财倾囊尽付给他,并且亲作疏文,叫他作重修建的准备。公元1198年春天,毕知常来到北京,当时王玉阳正被征召在北京,玉阳通过一些关系,“买祖庭为灵虚观。” 到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的七月间,经李真常的奏请,改祖灵虚观为重阳宫。又如:西安八仙宫,原名八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和光绪帝逃难到西安.曾临时住过八仙宫,经李宗阳方丈的奏请,钦赐“敕建万寿八仙官”匾额,遂由菴升格为宫。
道教称为宫的庙宇,一般都要经过封建帝王的特许或“赐额”。宫是道教庙宇最隆盛的称谓。
观:据《尔雅释宫》,观谓“宫门前之双阙”。道教庙宇称“观”始于陕西周至县古楼观,即终南山楼观台。《渊鑑类函》居处部四•观一,引《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观二,引《关尹传》曰:“尹喜结草为楼,粗思至道,周康王闻拜为大夫。以可观望,故号此宅为关令草楼观,即观之始也”。《稗史》:“周穆王号神仙,号尹轨,杜仲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因号观,由是奉神仙之地皆名观”。《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蜚庶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卿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这就是道教妙宇称观的由来。
观,也有些是皇帝诏命“敕建”的。尤其是宋代,实行一种“祠禄”制度,于各路、府、州着名宫。观,“概置提举、提点、管勾等官,以臣僚任之,为养劳投闭之职,授以祠禄,谓之奉祠祿”。宋真宗作玉清昭应宫,以夜继昼,七年乃成。几二千六百一十楹,又作会灵观。以首相王旦为宫使,以次相王曾为观使。据记载,王安石就有上乞宫观的札子,其《乞宫观第一札子》云:“乞以本官外除一宫观差遣,于江宁养疾”,南宋朱熹也曾受“主管云台之命”。虽然当时华山下的云台观,地属金朝管辖,朱熹未能实际管领,但他曾说:“愿为希夷直下诸孙”,在他的著作上尝署名“云台外史”或“云台真逸”,可见他受命以来对云台观的向往。
(二)宫观属性
道教宫观庙宇有两种不同属性区别:一种是子孙庙,一种是十方常住。子孙庙收徒弟代代世袭相传,不论该庙规模多么大,只能称小庙而不能称常住,更不得悬挂钟板,若悬挂钟板,日常作务以钟板为号令,就得改成半十方性,就得留群接众安排十方道友以相应的职务,悬挂钟板的子孙庙是升了格的庙字,称为子孙常住。十方常住也称十方丛林,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这种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道教徒公有的,地不分东西南北,派不分正一全真,凡是满发大领的道教徒人人有享受挂袇居住的权利,同时人人都有保护的义务。十方丛林皆备有全国三山五岳各宗各派的“字派”,凡回,常住挂袇道友,号房.客堂可按薄查对法派留袇转执事。
凡是十方常住,在常住附近都设有方便小庙或房舍,如北京白云观的外茶房.山东济宁州常清观的青霞洞.河南南阳玄妙观地荘房,陕西八仙菴的油房,楼观台的巡田菴,湖北武昌长春观的安家湾壮房等等,这些地方是为了有些道友经典生疏,回常住挂袇背经不熟顺,暂时有个熟习经典的吃住所在。临时暂住,在道教的术语中叫做“借袇”。这些地方的设置也是给乡间或外县道友来省城办事一个吃住方便地方。
解放前国内的子孙常住如:千山无量观、山东云蒙山白云岩、河南中岳庙、陕西龙门洞、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武当山紫霄宫、杭州玉皇山皇山福星观、天台山桐柏宫等等。
解放前国内的十方常住如:沈阳太清宫、山东长清观、北京白云观、河南玄妙观、陕西八仙宫、楼观合、张良庙、四川二仙菴、湖北长春观、江苏常州玄妙观、上海白云观、宁波佑圣观等等。
解放前道友们有一种普遍看法:哪省的十方常住兴旺,规范严,哪省的道风就较好。道友中的这种认识,说明十方常住规范对道友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